近年,长岭镇安溪村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,武陵镇、龙沙镇马岩村被评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,为全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样板。

共享共治 老院落换新颜
走进小周镇小周村石地坝院落,你会看到一个蕴含乡愁、面貌一新的巴渝农耕院落:干净整洁的水泥路,整齐美观的竹篱笆,花坛中栽种着花木,墙壁上挂着犁杖、蓑衣等农具,炊烟袅袅升起,村民寒暄往来……
而过去,这个共有47户154人的院落由于缺乏监督和管理,环境脏乱,人心散乱。为此,小周村支两委多次召开院坝会,建立“干部包户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”工作机制,启动院落自治。村组干部、党员、妇女骨干不等不靠,编织栅栏1000余米,整治水沟200余米,整修人行路950余米,修建花池300平方米。大家齐心协力整治院落过程中,不仅环境变得“洁、净、美”,居民的心也靠得更近,邻里和谐,互帮互助,路不拾遗,院落变得安宁美好。
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黄柏乡金山村五童坪院落。以前的五童坪院落有“三多一难”:老龄人口多、问题诉求多、邻里争吵多,人口管理难。2019年,借助丰都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东风,五童坪院落也谋划升级改造:创新推行院落管理协会模式,并实行院落工作日制度,工作日重点就是开会听居民抱怨。村民抱怨缺少个宽敞的坝子,道路少了,于是硬化道路通往家家户户,还专门修建了一个议事亭,桌子凳子一应俱全;村民建议多种点鲜花,于是大家自己买花找花,将自家房前屋后装扮得格外漂亮。
10多次院落会后,院落面貌由此焕然一新。
院落管理协会还成了调解员。居民间的小矛盾小问题,大家通过院落管理协会商议解决,需要外界帮助就找村里、乡里协调,邻里之间再没急过眼。
为了发挥院落工作日更大的作用,黄柏乡在全乡5村1社区115个院落中推广。百院百面,不同院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特色楼规院规,共同商讨人居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建设等居民身边的难题,以现场解决为主、事后协商解决为辅的工作模式,目前,已开展“院落工作日”43次,解决群众问题60余件。
如今,黄柏乡的向龙村、金山村、三坪村被评为“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”,狮子岛景区被评为“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”,黄柏乡也因此被评为“丰都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”。
三建同步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
近年来,丰都县把做实基层、打牢基础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,在乡村治理中,把治理重心从村居向院落、场镇小区延伸,探索出院落(小区)党小组引领,平安、和谐、宜居院落(小区)“三建同步”经验,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。
首先是硬件上打造建设宜居院落(小区),构建乡村治理“好环境”。各院落(小区)组织党员、致富带头人等组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,持续开展农村“双亮”“美丽乡村”志愿服务等工作,发动村民自觉抵制和改正损坏公共设施、张贴“牛皮癣”、乱丢乱扔等劣习,定期组织村民清理房前屋后、田间地头、沟渠堰塘等地垃圾杂物,各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%。各院落(小区)采取村民捐一点、镇乡补一点、商家让一点等方式多方筹集经费,在院落(小区)内空地设置宣传栏、篮球场,安装健身器材。配合宣传等部门在小区物业用房、村委会闲置办公室内设立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,大大丰富了村民文娱生活。
其次是打造平安院落,织密乡村治理“安全网”。各院落自治委员会、小区业委会在院落(小区)成立以党员为骨干、治安积极分子参与的义务巡逻队,配合辖区派出所民警、村居治保干部开展治安巡逻,发动村民自筹经费在院落(小区)内安装视频监控探头、安全标识牌等安防设备,院落小区安防水平明显提升。
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站(室)、人民调解室等调解平台,各镇乡还将法治宣传贯穿到矛盾纠纷调解全过程,通过现实案例引导村民形成办事依法、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。例如长岭等镇乡常态化开展党支部手拉手学法、党小组院坝谈法等活动,提升村民法治素养。与此同时,老党员、老教师等“五老”队伍和志愿者联合行动,开展常态化拉网式排查,对排查发现的邻里、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等社会治理风险,以及消防、溺水、交通事故、自然灾害等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类处置,院落(小区)能解决的及时自行解决,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镇乡并安排人员及时跟踪疏导,动态掌握情况。近两年,各镇乡受理矛盾纠纷数量明显下降。
最后是建设和谐院落(小区),营造乡村治理“好氛围”。院落(小区)组织志愿者,常态化为老弱、孤寡、留守等群体提供事项代办、快递代取等爱心帮扶。各镇乡还深入开展孝善讲堂、孝善评先评优等活动,邀请老党员、退役老战士为村民讲红色故事,宣传正能量,向善向上氛围蔚然成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