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兴义镇的产业,非龙眼莫属。在以龙眼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下,该镇新发展了柑橘、核桃、花椒、青脆李等其他多个产业。产业兴旺了,村民逐渐富裕起来,就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的追求,于是促成了全镇乡风文明逐渐向好,村容村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向好。
一业兴带动百业旺
“以前,我家有两三株老龙眼树,每年果子成熟后,卖了的钱足够称盐打油的生活开销。后来,觉得龙眼树的经济效益挺好的,就开始大面积栽种。目前,我家已栽种了大大小小上百株龙眼树,卖果子的收入占全年收入的一半以上。”泥巴溪村龙眼种植户蒲永发说。
蒲永发只是兴义镇种植龙眼的村民中一个缩影。该镇位于长江南岸,紧靠江畔,为此村民有栽种龙眼树的传统。近年来,因修建三峡水库工程,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化,让移民搬得出、稳得住、逐步能致富,通过政府因势利导,让村民在海拔300米以下的长江沿岸发展龙眼产业。
“目前,我镇龙眼树栽种面积达到10686亩,涉及长江、泥巴溪、杨柳等多个村(社区),不仅让种植户不同程度实现增收,还为长江沿岸筑起了一道亮丽的绿色屏障。”江素萍说。由于龙眼产业规模大、品质好、远近闻名,该镇申报注册了“丰都龙眼”商标,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,兴义镇也因此被重庆市命名为“龙眼之乡”。
一业兴带动百业旺,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产业。近年来,兴义镇在做大做强龙眼产业的同时,相继发展了柑橘产业4975亩、青脆李5750亩、核桃1248亩、花椒1250亩,以及建成蔬菜基地85亩。同时,养殖业空前发展,仅以去年为例,生猪出栏30918头,肉牛出栏3933头,山羊出栏9800只,鸡鸭鹅等家禽出栏409190羽。种养殖户的收入逐年增加。
“目前,我镇占地30亩的农投集团生猪代养场正在建设中。接力培植农业新型经营体,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,累计申办专业合作社104家,发展家庭农场68家。”徐红说。
织就镇村组公路网
“以前,我们村没有公路,当村里修建第一条公路时,全村男女老少都出钱的出钱,出力的出力,很多村民为了不浪费时间,还叫家人把饭送到工地上来吃。”双桂场村村民陈春廷说。
陈春廷也是当年修路的村民之一。当汽车开进村里后,陈春廷瞅准了商机,立马承包了村里100多亩荒山坡地,用于打造黄金梨果园。近几年,随着果园内的果树挂果投产,每年果子成熟时节,附近市民自驾车来到果园体验采摘乐趣,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。
徐红认为,农业产业长远发展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。但是以前的兴义镇,受客观条件特别是经济因素制约,全镇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,直到三峡水库工程的修建,政府出资修建了丰(都)石(柱)沿江公路,这条公路直接穿越兴义场镇,极大地方便了沿江村民出行。
“正是这条公路的通车,把我镇要大力发展交通摆上了议事日程,在短短的近20年里,辖区各村与村之间、组与组之间,陆续启动了修路计划。公路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多、从多到好,一条条路开始硬化或油化,而且安装了防护栏,让群众出行方便快捷,安全舒适。”徐红说。
随着县城到水天坪工业园产业大道、涪丰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,以及高速公路在兴义镇长江村建设服务区,更是带动了该镇公路建设里程碑式的发展。目前,辖区内还完成白家沟、天水等村四好农村路硬化12公里。如今的兴义镇,基本形成了镇、村、组三级公路网格局。
村民生活品质提升
“自从我家门口修建休闲广场后,每天傍晚,大家吃罢晚饭,就会提来音响,来到广场上跳坝坝舞,感觉跟城里人一样在享受一种健康高雅的生活。”长江村一组村民谭成运说。
谭成运说的“休闲广场”,原是龙眼交易市场,后来尊重群众诉求,将其进行升级改造而成。物质上不断富裕,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。长江村还修建了篮球场、农家书屋等,都成为村民们闲暇时的好去处。“现在日子好了,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,村民打篮球、跳广场舞已是平常事等,尤其春节回家的村民更多,大家聚在一起更热闹。”长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陈香说。
长江村村民追求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,只是兴义镇其他村(社区)村民的一个缩影。该镇以此为契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对场镇内建筑外立面、新旧场镇主干道人行道等进行升级改造,并新建广场1座906平方米,新建沿江公路两侧花台555座,使场镇面貌焕然一新。
“同时,我镇开展农村垃圾和餐厨垃圾收运治理,发放餐厨垃圾专用垃圾桶108个,新增垃圾分类桶116个,投放固废垃圾箱129个、垃圾桶650个,16个村(社区)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%。”徐红说,杨柳、天水等6个村获评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