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街道的小额信贷工作始于2016年底,通过组建助贷员队伍,大力宣传小额信贷政策,逐渐形成了‘助贷员围绕困难户转、困难户围绕贷款资金转、贷款资金围绕产业转’的工作格局,使小额信贷成为辖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力‘助推剂’。”近日,名山街道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冯勇说。
让小额信贷政策家喻户晓
“最初村组干部上门宣传小额信贷政策时,我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:‘我贷这个钱有啥子用?’”古家店村脱贫户李正华说,村组干部不但没有生气,还耐心地给他讲解,小额信贷政策如何好,既不要抵押物,又不用担保,甚至连利息都是财政全额贴补。
冯勇介绍,当时不仅是李正华,还有很多村民对小额信贷政策不了解。针对这一情况,他们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小额信贷摸底工作,组织各村(社区)在充分了解脱贫户、监测户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,掌握资金需求计划,开展金融贷款宣传发动工作,确保有发展资金需求的困难群众“想贷能贷尽贷”。
“一方面,我们重点围绕‘贷不贷、如何贷、贷多少’向群众讲解信贷政策,并及时进行现场交流探讨、解惑答疑;另一方面,逐户走访宣传信贷政策,发放宣传折页,对贷款用途和期限、对象、方式、优惠政策,以及办理流程等内容进行宣传讲解。”冯勇说。
与此同时,该街道还针对全家外出务工人员,逐一进行电话访谈,了解其工作和生活情况,鼓励返乡发展生产经营项目,着重宣传讲解小额信贷政策,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金融信贷帮扶的主动性。
为发展产业困难群众精准放贷
古家店村距离县城较近,多数村民通过发展蔬菜走上了致富路。李正华也曾萌发过种植蔬菜的想法,但大棚蔬菜资金投入大,家庭经济本就拮据,使他望而却步。
“现在听了政策的宣传,我发展蔬菜的信心被激发起来,率先向村上提出了小额信贷的申请。”李正华说,助贷员很快找到他,对他家的现状和是否具备种植蔬菜的条件等进行调查,协助他成功获贷,事后,还对他发展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。
冯勇介绍,为了确保村民贷得到款,把贷款用在刀刃上,他们严格把好审核关、使用关、落地关“三道关口”,落实专人开展金融信贷政策咨询、资格审查、资料收集等工作;推行信用贷款使用10项正面清单和8项负面清单,切实明确其可使用范围和严禁使用范围;每季度开展一次农户贷款情况实地巡查,对贷款资金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开展清理。
“李正华贷款后,建起了3个蔬菜大棚,主要种植空心菜、红苕叶等。”冯勇说, 古家店村通过“专业合作社+专业大户+农户”的模式,巧用小额信贷切实发展大棚蔬菜产业。
目前已培育专业大户12户
一般农户18户
先后建成蔬菜钢架大棚210个
普通大棚80个
大棚平均每年可创造产值3万元/个
带动周边农户就地就近就业200余人
有效促进农户快速增收稳步致富
农业产业绿色崛起稳健发展
让小额贷款贷得出更要收得回
“大棚叶菜属于短平快产业,一般3个月就可获得回报。当年,我就实现毛收入10多万元,手里有了钱,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还清贷款,剩余资金则用于再生产。”李正华说。
“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。”冯勇表示,既要让钱生钱,又要保证安全,使小额贷款贷得出更要收得回,名山街道本着“规则共守、过程共管、风险共担”的原则, 创新推行“农户+指导员”“村(社区)+业务经理”“帮扶责任人+获贷农户”三种监管模式。
自2016年以来,全街道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95户2454万元。其中,2022年全街道发放小额信贷81户400万元,获贷率达20%,还贷率达100%,全街道小额信贷资金没有出现一例恶意逃废债行为,没有一例不符合政策规定的风险补偿。这些小额贷款主要用于一、三产业发展,全年实现产值490余万元、户均增收1.2万元。
冯勇表示,名山街道将继续用活用足金融信贷政策,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、“新农人”通过“富民贷”“渝快助农贷”等途径解决资金难题,群策群力助推产业振兴,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促进辖区内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增收。
来源:丰都县融媒体中心